宣德九年,大明朝的北方边境,犹如一张绷紧的弓弦,看似平静,实则暗藏危机。草原上的游牧部落,犹如那飘忽不定的乌云,时而聚集,时而消散,那一双双觊觎着大明富庶之地的眼睛,从未曾真正安分过。百姓们虽在中原腹地过着安稳日子,可边境的守军们却时刻不敢懈怠,日夜警惕着那随时可能南下侵扰的外敌。
据《明史·宣宗纪》记载:“九年春正月癸酉,大祀天地于南郊。夏四月庚子,敕宁夏诸卫严边备。秋九月壬申,宣德帝出巡边,躬历山川险易,察将校勤惰,阅军实,饬边备,期以固我大明之边防,保境安民,使胡马不敢南窥也。”寥寥数语,便道出了这一年宣德帝巡边的缘由与期望。先是敕令宁夏诸卫严加防备边境,而后皇帝亲自出巡边地,亲身经历山川的险阻与平坦之处,考察将领士兵们是勤奋还是懒惰,检阅军队的物资装备,整治边防事务,就是期望能巩固大明的边防,保护边境安宁,让北方的游牧部落不敢轻易南下侵扰,也由此为这围绕“1434年 宣德帝巡边与边防巩固”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满是戒备与巩固、关乎大明边疆安稳的历史有了清晰可寻的脉络。
在宣府镇,有个名叫马六的军户,生得贼眉鼠眼,身形瘦小却透着一股狡黠劲儿。他本就对这戍守边境之事满心厌烦,觉得又苦又累,还捞不着什么好处。马六为人极为自私自利,只要能偷懒耍滑,那是想尽了办法,平日里在军中也是个刺儿头,常常惹是生非,欺负新兵,还时常小偷小摸,把军中的物资偷偷拿出去换钱,性格可谓是恶劣至极。而这宣德帝巡边的消息传来,在他心里可没激起什么保家卫国的豪情,反倒盘算着如何借着这事儿,再为自己谋些私利,至于最终结局如何,也只能随着这历史的风云缓缓呈现了。
这日,马六正在营中偷懒睡觉,被百户长发现了,那百户长气不打一处来,呵斥道:“马六,你这懒骨头,如今边境局势紧张,大家都在加紧操练,准备迎接圣上巡边,你倒好,在此偷懒,莫不是想挨军棍了?”
马六揉了揉眼睛,满不在乎地说:“百户长,这外敌又没来,咱天天这么操练,累个半死,有啥用呀,再说了,圣上哪能那么细致地查看咱这些小兵呀。”
百户长一听,脸色一沉,说道:“哼,你这混账话休要再说,圣上此次巡边,那是为了巩固边防,关乎咱大明的安危,你若再这般懈怠,定不轻饶。”说罢,甩袖而去。
马六却在心里暗自冷哼,想着:“什么巩固边防,与我何干,只要我能过得舒坦就行。”
过了几日,听闻宣德帝的巡边队伍快到宣府镇了,军中上下都忙碌起来,忙着整理营房,擦拭兵器,力求展现出最好的军容。马六也被安排去擦拭兵器,可他却偷懒,随便糊弄了几下,那兵器看着还是脏兮兮的。
一同擦拭兵器的新兵小张见状,好心劝道:“马六哥,你这般可不行呀,要是被上头发现了,咱们都得受罚,还是仔细擦擦吧。”
马六却瞪了小张一眼,骂道:“你个新兵蛋子,懂什么,哪有那么容易被发现,别在这儿啰嗦,烦死了。”小张无奈,只得摇摇头,继续干自己的活。
等宣德帝的巡边队伍抵达宣府镇,先是查看了军队的操练情况。那操场上,士兵们整齐列队,喊杀声震天,展示着平日里训练的成果。宣德帝站在高处,看着这一幕,微微点头,心中还算满意。
可轮到马六所在的队伍时,问题就出来了。马六在操练中故意慢半拍,动作也不标准,那百户长在一旁看得心急如焚,低声呵斥道:“马六,你给我认真点,莫要坏了咱整个队伍的名声。”
马六却装作没听见,依旧我行我素。这一幕,恰好被负责巡视的一位将军瞧见了,那将军皱起眉头,问百户长:“此人为何这般散漫,可是有什么缘由?”
百户长赶忙回道:“将军,此人平日里就懒散惯了,屡教不改,下官实在是惭愧。”
将军脸色一沉,说道:“如此之人,留在军中也是个祸害,先记下来,待巡边结束后,再行惩处。”马六听闻,心里虽有些害怕,可还是想着或许能找机会躲过这一劫呢。
随后,宣德帝又去查看军库,检查兵器、粮草等物资储备情况。负责军库的官员提前就叮嘱众人,要把一切都整理好,可马六之前偷拿过一些物资出去卖,导致账目有些对不上。
那官员发现账目问题后,急得满头大汗,找来管库的小兵询问,小兵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马六在一旁心里也有些慌了,可他还是强装镇定,想着只要不承认,应该能蒙混过关。
这时,一位随行的太监尖着嗓子说道:“陛下在此,你们这般慌张,莫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呀?”
那官员赶忙跪下,说道:“陛下恕罪,只是这账目有些许出入,下官正在核查,定能尽快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