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历史军事>喂!当乞丐去啊?> 第1491章 年 开馆修《宪宗实录》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91章 年 开馆修《宪宗实录》(1 / 1)

弘治四年,大明的朝堂与民间皆在岁月的流转中续写着各自的篇章。京城之中,街巷纵横,店铺林立,贩夫走卒的吆喝声、达官显贵的车马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繁华的市井之音。而在那朱红宫墙之内,大臣们进进出出,或为政事争论得面红耳赤,或颔首低语商讨着关乎国运的诸多事宜。

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弘治四年春正月,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刘健等为总裁官,开馆纂修《宪宗实录》。”简简单单的这几行文字,却似一道诏令,开启了一段意义重大的历史编纂之旅,也在这朝堂内外掀起了一阵别样的波澜,诸多故事便围绕着这修纂之事,如丝缕般缓缓展开。

在京城的翰林院,有一位名叫徐长卿的年轻翰林学士,年方三十出头,生得面容清俊,气质儒雅,一袭藏青色的长袍裹身,更显文人的书卷气。他自幼便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埋首于古籍之中,如痴如醉地探寻着前朝往事,心中常怀着一个宏愿,那便是能参与到记录大明历史的大事之中,为后世留下详实可靠的文字。此次开馆修《宪宗实录》,于他而言,无疑是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心中自是欢喜不已,又满怀着敬畏与忐忑。

开馆那日,阳光洒在翰林院那庄重的大门前,徐长卿早早起身,整理好衣冠,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踏入馆中。只见那馆内已坐满了诸多参与修纂的官员、学者,众人或相互寒暄,或低声交流着对此次修纂的期许。徐长卿寻了个位置坐下,环顾四周,心中感慨万千,想着这汇聚一堂之人,皆是有着真才实学,今日起便要共同肩负起这记录宪宗一朝历史的重任了。

总裁官刘健起身,先是宣读了一番朝廷对于修纂《宪宗实录》的旨意与要求,言辞恳切,句句透着对这史书的重视。刘健说道:“诸位同仁,《宪宗实录》关乎我大明过往之一段重要岁月,务必做到详实、公正,不可有丝毫懈怠与偏颇,望大家齐心协力,不负圣恩。”众人齐声应和,那声音在馆内回荡,似是立下了庄重的誓言。

徐长卿被分在了收集整理宪宗朝各类奏章、政令的小组之中,每日的工作便是从那堆积如山的旧牍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再进行分类整理,以供后续撰写之人参考。起初,他还觉得这工作颇为有趣,像是在历史的宝藏中挖掘珍宝一般,可没几日,便觉出了其中的辛苦。那陈旧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霉味,长时间盯着那密密麻麻的文字,眼睛酸涩不已,且有些字迹因年代久远,辨认起来极为困难。

一日,同在一组的一位同僚打趣道:“长卿啊,这每日与这些旧奏章打交道,可比那吟诗作对难多了吧,瞧你这眼睛,都快成那老学究般昏花了呀。”徐长卿揉了揉眼睛,苦笑着回道:“兄台莫要取笑了,虽辛苦些,可这都是为了能让《宪宗实录》详实完备呀,每一份奏章或许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咱可得仔细着。”那同僚哈哈一笑,点头称是,又继续埋头于手中的活儿了。

然而,这修纂之事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工作的推进,对于一些事件的记载与评价,馆内众人渐渐出现了分歧。宪宗朝时,有那宦官专权的情况,也有诸多对外战事、朝堂党争等复杂之事,如何在实录中呈现,各方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一回,在讨论关于汪直专权那段历史时,一位老翰林皱着眉头说道:“依我看,那汪直当时权势滔天,祸乱朝堂,在实录中定要狠狠批判一番,让后人知晓其恶行。”可另一位年轻些的官员却反驳道:“前辈,虽说汪直确有诸多不妥之处,可当时的局势复杂,他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在边防之事上也有些功绩,不能一味地只写其过呀。”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时间,馆内气氛变得有些紧张起来。徐长卿在一旁听着,心中也陷入了沉思,他明白这史书的记载需秉持公正客观,可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要达成一致着实不易。

徐长卿所在的小组整理好的资料陆续交到了撰写的史官手中,可没几日,便又被退了回来,说是有些内容不够详实,还需补充查证。徐长卿无奈,只得又重新翻找那些旧牍,可有些资料实在难以寻觅,仿佛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日,他为了查找一份关于宪宗朝某场战役的详细奏疏,在库房里翻找了大半日,弄得满身灰尘,却依旧一无所获。正烦闷之时,负责库房管理的老吏走了过来,看着他狼狈的模样,笑着说:“徐学士,莫要心急,这些旧物啊,藏得深着呢,有时得靠些运气才能寻到,你且说说,找的是啥,我在这库房待了多年,或许能帮上一二。”徐长卿赶忙将那奏疏的大致情况说了说,老吏思索片刻,便带着他在角落里的一堆书卷中翻找起来,最终还真找到了那份奏疏,徐长卿大喜过望,对老吏连连道谢,老吏摆摆手道:“都是为了这《宪宗实录》能修好,咱虽做不了那修纂的大事,能帮点小忙也是好的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