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3 / 4)

子也逐渐失去对这些诸侯的控制。

除了分封这个制度上最重要的原因外,还有客观自然原因,西周时期发生的各种地震、旱灾,让西周王朝是雪上加霜。

西周王室的衰落,还和这三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个是周昭王姬瑕,三次伐楚,南巡不返,身死汉水,是周王室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第二个是周厉王姬胡,按照谥号来讲,“厉”是一个恶谥。但周厉王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十足的暴虐昏君,反而可以说是个路子走窄的有为之君。

周厉王在位时期,对周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都提出了改革方案,一度让西周国威有所振作。

甚至使得在他父王周夷王时,已经称王的楚国国君担忧周王伐楚,自动取消了王的称号。

只可惜旧贵族势力太过强大,加上周厉王本人改革过于冒进求成,想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施政又过于粗暴,滥用卫巫监视国人,有怨言者以告一概杀之。

国人甚至不敢顺便说话,生怕说错一句话被卫巫抓起来,在路上都用眼神示意。

最后忍受不了周厉王□□的百姓们,联合起来将他赶到了汾水的彘地,一个野猪横行的地方。

十四年后,改称汾王的姬胡,死在了彘地。

这第三个人,则和西周灭亡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没错他就是周厉王的孙子周幽王姬宫湦。

提到周幽王,大家第一时间肯定会想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的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太广了,导致很多人信以为真,其实很有可能是冤假错案。

著名的国学大师,就曾提出过异议,认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委巷小人之谈。

首先,各路诸侯到镐京的距离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同时抵达,然后一起上当受骗。而且如果真有犬戎来袭,镐京城肯定一片戒备,等他们到了镐京,发现城里一片安然无恙肯定会怀疑,见没有敌情肯定就会离去,实在没有什么可笑的。而且烽火传讯,是汉朝用来防备匈奴人的。】①

秦王荡思忖,这汉朝又是哪个朝,匈奴人又是什么人?难道我们大秦没能取代周王室吗?

但鉴于周天子还在旁边,秦王荡并没有问出口,而是对樗里疾说道:“这么不合常理的故事,怎么会有人信以为真呢?”

周天子也深表赞同,“周幽王就算再昏庸,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其实当年的事情另有隐情。”说到这里周天子语气有些低沉,没有继续说下去。

下一刻天幕就把周天子未尽之语,倒了个一干二净。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从《竹书纪年》和《清华简》里得到了周幽王事件的另一个角度。关于《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的来源,由于时长有限,这里我就不赘述。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百度,度娘解释的很清楚。

武王伐纣,姜子牙是武王最重要的军师谋臣。所以武王首封师尚父姜子牙,于富庶平坦的营丘之地。姜子牙因此成了齐国的开国之君。

而齐、申等姜姓诸侯国,则成为周王室最重要的外姓盟友,需要联姻笼络的对象。

到了西周后期,如厉、宣、幽三代周王娶的都是姜姓王后。周幽王的王后正是出自西申国,乃西申侯的女儿。

大家所熟知的历史里,周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

这里注意了,褒姒之子叫伯服,古人称排行为“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所以伯服应先于宜臼出生。

而且汉朝的班固曾在《白虎通义·姓名》里提到“嫡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鲁大夫孟氏是也。”,汉《礼纬·含文嘉》也云“庶长称孟”。②

因此有人展开了无限的发散思维,比如周幽王先娶了褒姒为王后,生了伯服。为了笼络申侯,巩固政权,不得不废王后褒姒,又另娶申侯之女为王后,妥妥的渣男行为。

这个论断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没有切实的考古史料辅证前,大家姑且听之。

被废的申后就带着儿子宜臼跑回了娘家,对着老爹申侯一顿哭诉。西申侯一听,好哇姬宫湦你小子想翻天。

不管从哪方面来讲,西申侯都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于是就在西申国内,把外孙宜臼立为周天王。

都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西申侯此举,简直是打周幽王的脸。气急败坏的周幽王,二话不说准备挥师进攻西申国。】

【然而,这恰好中了申侯的阴谋诡计。原来申侯早就和西边的犬戎密谋,等周幽王离开镐京,犬戎就东进,给周幽王来个夹心馅饼。

等周幽王出了镐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