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洪水,是什么概念? 根据地质专家详细科考而估算出的数据。 当年洪水暴发时的洪峰流量,大概是48万立方米每秒,相当于现在黄河平均流量的186倍,青海黄河段流量的五百倍! 要知道,有记载的黄河最大一次洪水发生于1843年,最大流量也才每秒3.6万立方米左右! 当年如此洪水,就导致了数以十万计的人死亡,上百万人无家可归! 而比这还要猛十倍的黄河大洪水,汇聚成一起,瞬间从积石峡喷涌而下! 如此大规模的超级洪峰,更是足够直接从积石峡,淹没到两千公里外的黄河下游,直接形成一大片泽国! 如果是在封建社会,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灾,足够瘫痪乃至毁灭整个国家! “这样规模的洪水灾害在华夏有准确史料的任何历史时期内,都没有发生过,是一场非常罕见的巨大洪水。” “甚至可以说是地球近1万年内发生的最大洪水!” 张承推了推眼镜,有些感慨的说道:“说实话,当我们确定了这场洪水后,第一时间我就联想到了华夏传说中的那场史前大洪水。” “就是大禹和他父亲,两辈人接力治了几十年才治成功的大洪水。” “我们对喇家遗址中被埋幼年人骨进行碳14年代测定后,确定这场大洪水发生在公元前1920年左右。” “如果,我是说如果哈。”张承看向了孔文建,神色中带着些探寻:“如果这场洪水,真的是华夏传说中大禹治的那场大洪水。” “那根据大禹和其父治水约用20年的记载,或许夏朝的开始时期,应该是公元前1900年,而并非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给出的夏朝起始于公元前2070年的推断?” 作为一个地质学家,张承显然是不太懂这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是如何将夏商周进行准确断代的。 但是他凭借着自己在地质领域的专业性,以及和史料结合,给出了一个十分惊人的猜测。 在大部分考古学家和史学家,都认可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断代数据的当下。 张承给出了一个推翻的论调,将夏朝的起始年限,向后推了170年。 如此大型的洪水,显然是不可能凭借人力就能治理好的。 别说四千年前了,就算是现在,如果黄河突然爆发了如此大型的洪水,也会让政府焦头烂额,乃至动员全国之力,都需要好几年才能恢复民生。 但是,按照历史传说和史料中所说,大禹和他的父亲鲧,两个人是花了20年的时间才将水患治好的。 恰恰让张承感到凑巧的是,喇家遗址发现的这场大洪水,也确实需要差不多20年的时间,才能够平复如常。 这当然不是人力治水的功劳,而是大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 20年的时间足够让大自然消弭掉这场大洪水风波了。 这种种巧合,反而给了历史传说足够多的佐证! 或许当年的历史真相,是这样的。 四千年前,一场滔天大洪水席卷了整个黄河流域。 当时处于部落联盟时期的华夏,有一个叫有崇氏的部落,这个部落很擅长治理水患,所以被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派遣去治理这场大洪水。 但是由于当时还处于大洪水爆发期,有崇氏在任的首领,靠人力根本不可能将洪水治理好,治理洪水长达九年,都没见效果。 直到他去世,儿子接替了他的治水任务的时候,当时离着洪水暴发已经过去了九年,大洪水也从爆发期转入了平静期。 有崇氏的第二代首领又花费了13年时间,耗尽心血与体力,同时洪水自身也确实已经发泄完了,便平静了下来。 “治水”就这么成功了。 而这两位有崇氏的首领,第一位叫做鲧,第二位叫做禹。 而当时的华夏部落联盟,便是历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 大禹也凭借着这份治水的功劳和威望,从舜的手上,接过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职位! 没有传说里的什么天帝帮忙治水,也没有什么应龙听候大禹的差遣之类乱七建猛的一抬头,看向张承问道:“张教授,你刚才说,你们在上游25公里处发现的那个洪水爆发源头,叫做积石峡对吧?” “是啊,积石峡,怎么了?”张承疑惑道。 孔文建面色怪异,几乎一字一顿的吐露道:“《尚书·禹贡》里有这么一段话。”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这是当年大禹率民众跋山涉水,凿石泄洪的过程记录。” “你们说,如果让你们来治水的话,第一站是不是应该从水患爆发的源头开始治理起?” “而大禹治水的第一站,叫做“积石”,之前国内的学者一直认为,这里的“积石”指的是青海省东部与甘肃接界处的积石山。” “而且,如果我刚才没看错的话,积石峡的位置,就在积石山侧!” “那书里说的导河积石,导的是积石山,还是积石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