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国会被称为随啊?” 躺在床上,双眼无神的望着天花板,陈翰翻来覆去的,还是睡不着。 现在已经凌晨五点了。 完成了头两段铭文的考释之后,李教授就解散了工作小组,将大家轰出了文物存放室,让他们回宿舍休息了。 但是回到宿舍的陈翰,却怎么也没办法入睡。 一闭上眼睛,他的脑海里就全都是关于“曾随之谜”的疑问。 其实当他说出自己的猜测,但是脑海中却没有响起任务完成的提示时,他就知道,自己没有解开这个旷世之谜。 困扰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五十年的问题,怎么可能会这么容易弄清楚。 实际上,凭借着现有的考古发现,已经有无数证据,可以证明曾随是一个国家了。 但是,这些证据都是侧面证据,没有足够一锤定音的铁证。 也没办法去解释,为什么所有发掘出来的曾国青铜器上,铭文都是明明白白的写着“曾”“曾侯”,没有任何一个字和“随”有关。 《左传》《史记》等书上,记载的这个诸侯国却是随国。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着,现代学者认为是战国中期所编。 但是不管是春秋写的,还是战国写的,当时曾国应该都还是存在的。 曾侯乙去世的公元前433年,三家已经分晋,东周已经进入战国时期。 并且曾侯乙陪葬品如此豪华,说明当时的曾国也还处于一个很强盛的时期,至少不是濒临灭国。 着写《左传》的史官,就算是没有亲历过曾国,那离着曾国灭亡也绝对不远。 既然他在《左传》里一直都称呼比邻楚国的这个姬姓诸侯国叫随。 那如果曾国确实是随国的话,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曾国人对国君是叫曾侯,但是对外却称自己是随人、随地人。 这里的随是地名代称,不是国名。 比如晋国在的地方被称为晋地,秦国的土地被称为秦地,楚国的土地叫楚地。 但是曾国不走寻常路,曾国称呼自家的封地不叫曾地,而是叫随地。 这才导致外人称呼曾国为随国。 这样就解释的通了。 毕竟《左传》里对国家的称呼,很少会用“X国”,通常都是用单字地名代指,比如秦、赵、魏、韩。 而对君王的称呼,则都是“某某侯”“某某王”“某某公”。 比如《左传·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楚武王入侵随地,派薳章去要求议和,军队扎在瑕地,等待谈判,随国便派了少师董成来主持谈判。 这里的“瑕”,就是一个地名,同时“随”可以翻译成随国,也可以翻译成随地。 《左传》中大部分关于随的记载,将随翻译成随地都没问题。 只有一次专门提到“随国”二字,“随国,姬姓。” 假设曾国就是将自己生活的地方,称为随地,而不是称为曾地。 这么一来,《左传》等史书中称呼他们为“随”“随人”,就说得过去了。 因为曾侯自己都称呼治下的领土为随地啊! 就像汉代之后,大部分华夏人都称呼自己是汉人,称呼华夏的土地是汉土。 包括官方王朝,也经常称呼自己治下的土地是汉土。 这也丝毫不影响当时实际朝代已经是唐、宋、元、明、清了…… 越想,陈翰就越觉得这个猜测似乎更加合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随州”叫随州,曾国灭亡后,为什么曾国公族都改姓随了。 因为曾侯统治的地方,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叫做随地! 至于这里为什么叫随? 要知道当年曾国被封到汉东,是空降来的! 第一代曾侯是听从武王的命令,从中原带着军队,才来强势征服了这块汉江和夏水交汇之地。 想到这,陈翰立马从床上爬了起来,打开了电脑,登陆进了官方考古平台,在上面开始搜起了随州当地历来的考古成果。 果不其然,很快他就找到了一条记录。 1958年,同样是在SZ市曾都-区,发现了一个新石器至东周时期的遗址! 这个遗址东西长约140米,南北宽约120米,面积近2万平方米! 主体文化为商周时期! 有完整的城池、环壕! 位置距离文峰塔发掘现场很近,同属一个行政区! 这说明,随州这里至少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人定居了,并且持续到了商周时期! 在南宫适被封到随州之前,这里已经有文明了。 而且,根据商代甲骨文所记,在汉水流域曾经有一个姒姓曾国! 也许在商朝的时候,就是称呼这片地方为“随”! 周代分封的姬姓曾国,可能是在兼并这个姒姓曾国的基础上建立的! 而在兼并了商代姒姓曾国之后,周代分封的姬姓曾国,继续沿用了商人对此地的称呼:“随”! 如此,就可以解释姬姓曾国为什么称呼自己的领地是随地了。 因为姬姓曾国本就是一个外来者,是靠着武力征服了随地后,然后才在这里安家落户的! 虽然上层的贵族和军队,是从中原的姬周来的。 但是他们统治的下层民人,全都是本来就土生土长生活在这里的当地人,是姒姓曾国的国民。 在这些广大的当地人眼里,这里一直都叫随! 当陈翰想通这一切的时候,天已经明了。 睡觉?睡个屁! 根本毫无困意! 甚至因为理清了思路,陈翰反倒精神十足,神采奕奕。 “庄师兄,天亮了!” “上工地挖土了!” “别睡了!” “啪”的合上笔记本电脑,粗暴的把睡得和猪一样的庄云鹏叫醒后,陈翰就带着电脑夺门而出,急着找李教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