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智慧,自然是这个地球最优秀的。 经过陈翰的一通操作后,这盒金子很稳妥的就被从地面上提取了出来,整盒提取。 如法炮制,另外两盒也很快被提取了出来。 之后,这三盒金子便被送往了隔壁的实验室内了。 等在那的实验室考古工作者们,会对这些金饼和马蹄金进行单个的分离,然后再称重。 金子,在西汉一般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是用于帝王收藏、赏赐、馈赠及大宗交易的上币。 当然,在对外贸易上,是会用到的。 但是在西汉国内,反正不在百姓之间流通,百姓之间流通的货币只有五铢钱一种。 而金子,在皇帝赏赐给大臣之后,大臣基本上都是用来自己收藏,或者送给其他人,又或者当女儿出嫁的聘礼之类的。 作用其实有点类似于现代的贵重文玩,字画之类的。 反正就是收藏意义大于实际使用意义。 但是这玩意稀少,物以稀为贵,所以这玩意是好东西肯定是母庸置疑的。 海昏侯的这三盒金子,显然也是皇帝赏赐的。 皇帝给诸侯王以及列侯赏赐金子,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当然,诸侯王和列侯在自己的封地获得金子后,同样也会打造成这种制式的金饼。 也就是西汉标准的金子计量单位“金”! 现在,只要将这些做成金饼和马蹄金样式的金子,拿去称一下重量,就可以知道西汉的一金,到底是多重,是否和大部分学者认为的那样,通“一斤”! 没有让陈翰他们多等。 隔天,率先被清理出来的单个金饼,和单个的马蹄金,就过称了。 果不其然,华夏的学者们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金饼的单个重量为247克。 马蹄金的单个重量为250克。 这说明,汉代的一金,大概就是在245到250克之间! 这与西汉一斤248克,是差不多的! 也说明,确实西汉一金就是一斤! 值得一提的是,“斤”这个单位,在华夏古代,实际上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变的还特别快。 比如说楚国早期一斤大约折合220克。 到了战国以后,根据楚战国墓里出土的木衡和铜权推算,此时楚国的一斤逐步变成了250克。 到秦国的时候,阿房宫遗址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上面写着重一石(百二十斤),根据测量,总重30750克,折算下来则每斤大约是256.3克。 而根据出土的西汉武库的一斤权计算,西汉时期一斤大约是252克。 而根据甘肃出土的王莽新朝时的铜权衡计算,每斤大约是249.6克。 1981年出土的东汉大司农铜权重十二斤,实测为2996克,折算下来每斤249.7克。 可以看得出来,华夏的重量单位,是从一开始的不那么精准,到后来慢慢变得越来越精准的。 到东汉后,一斤250克,就基本上是很精准了,不像之前一斤有的时候256克,有的时候252克。 不过东汉之后,南北朝时,一斤的重量逐步开始上升。 南朝齐国的一斤大约相当于375克,南朝的梁、陈时期,一斤则相当于250,北魏、北齐的一斤相当于500克。到北周、隋朝早年,一斤上升到了700克,比现在的一斤还要重。 只是到了隋朝末年,一斤又回落到了250克,再不负之前的光景了。 唐朝到宋代,一斤则保持在640克到684.768克之间波动。 像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年铜则,上面写着重一百斤,实测重64000克,折算下来每斤相当于640克。 直到元朝以后,一斤又逐步回落到600克以下。 天启三年时,常州吴县的三两砝码实测重109.3克,折算下来每斤相当于582克。 乾隆二十九年,工部营造的五百两砝码,总重18700克,折算下来每斤相当于598.4克。 这个时候,一斤的重量,已经很接近现代市斤了。 至于现代的市斤到底啥时候确定的,要等到晚晴时期,华夏与西方文明大量交流的时候。 1901年第3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千克为质量单位以后,华夏也逐步接受了这一计量方式。 因为一千克和一斤大约处于同一水准,所以也俗称为公斤,以和市斤加以区分。 由此可见,华夏不同时期的“一斤”差距是非常大的。 同样的一斤,在秦汉时期只有两百五十克,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却有五百多快六百克。 所以在不清楚这些小细节的时候,很多人在看历史文献的时候,很容易将所有时期的“一斤”都当成500克,然后就会闹出很多笑话。 甚至不少学者,都因为不太清楚不同时期的斤重,导致在计算不同年代的社会发展程度时,都闹出过失误来。 比如同样是斤,汉代人吃两斤主粮,和清代人吃两斤主粮,能一样吗? 显然同样是两斤,但是汉代人吃的更少! 可是如果没注意到斤重不同,就会让一些学者误以为,汉代人吃的也挺好。 当然,这只是打个比方。 海昏侯墓中的制式金饼和马蹄金的重量被测出来后,最重要的影响,还是解决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西汉的一金,到底有多重! 现在知道了,西汉的一金,实际上就是一汉斤,只是用“金”和“斤”来区别上币与下币而已。 金子为上币,单位为金。 铜钱为下币,单位为斤。 是的,铜钱虽然基础单位是五铢,但是同样也有用“斤”做单位的。 比如汉武帝赏赐大臣的时候,就曾经有赏赐过钱万斤,百金。 钱万斤好理解,但是“百金”到底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