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海蓝天>其他类型>汉末第一兵法家> 第八百六十二章 异器,【虎头钩剑】(二)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六十二章 异器,【虎头钩剑】(二)(6 / 7)

这幸运的抵消了一些误差。

再看城外,城外空地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有大量的测试在同时进行,细看下场测试的士卒所站的方位,还好,都是南北向站的,日光斜来,要晃眼都晃眼,问题不大。

——

至太阳将落山时,繁琐的巨量测试测完了,所有记录的纸张集合到一起,有厚厚一摞,简雍几乎要抱不动了。

回营之后,简雍整个人都显得很沉默,他坐在那里,不住的揉脖子。

一整天,整整一整天,从清晨开始,到傍晚结束,这一整日都没干别的,只是不停的重复让人上场,只是记下兵刃磕碰时格挡的结果而已。

然而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活,太枯燥了,一整天这么下来,简雍精神疲惫。

这还不算完,白日测完了十几万个数据,需要汇总,需要计算。

连夜,李孟羲召集士子百人分批汇总各项。

至夜中,第一轮汇总完毕,简雍哈欠连连,好几次想提议说回去睡觉。

至天快亮,第二轮汇总完毕。

两轮又是对不上,错误颇多。

尽管知道多达十几万个数据靠人力去汇总难免出错,可李孟羲仍是不爽。

核算一遍数据多难啊,多烦啊,还总是出错,烦死了都。

至,新一日日中之时,算到第五遍,终于完成。

简雍不知何时睡着了。

李孟羲把简雍扒拉起来,“看,宪和,算出来了。”

李孟羲把一沓纸丢到简雍面前。

简雍迷茫的睁开眼,他抬头看了看李孟羲,抬袖子擦了擦口水,拿起面前的纸看了起来。

良久,等简雍看完,李孟羲问简雍,从这些数目中,能看出什么?

简雍迷茫,“能看出什么?”

“……好吧。”李孟羲无言。

简雍不知数据意味着什么,李孟羲便耐心向其讲解。

“先看,勾刃位置这一点。

勾刃从上到下,寸寸挪移,共有高低三十种。

你看这些数目,应能看出什么。”

李孟羲把关键的一张数据挪到简雍面前。

简雍仔细去看纸面上的内容,他通篇看来,纸上写着如下内容——

“刃在顶,五百人试两千次,次格三击,六千击,格中六百零八,格中亦伤,五百八十九,未格中,四千八百零三。”

这是,第一个样本。

再后,第二个,“刃下挪半寸,五百人试两千次,次格三击,六千击,格中六百四十五,格中亦伤,五百六十,未格中,四千七百九十五。”

看到这里,简雍停下了,他仔仔细细去看两组数目,似乎,刃往下挪,格挡住的高了一点,但高的不多。

再下,第三组,“刃下挪一寸,五百人试两三次……格中六百六十……未格中四千七百六十二。”

“刃下挪一寸半……格中六百六十八……未格中四千七百零五……”

随着把数目一组组往下看,简雍隐约觉察到了其中似乎是藏着某种规律,似乎是,刃越往下移,格挡的越多,同时,被对方伤到的次数越少。

就当简雍认为看出了点明目,他认为看出了此中关键,认为是勾刃越往下越好,可再往下,数据竟然越来越变差了。

良久之后,简雍看到了最后一组。

最后一组,钩刃已经很低了,低到快靠近护手了。

这最后一组数据,勾刃格挡住敌方兵刃的次数,才不到一百。

“看完了吗?”李孟羲问。

简雍眉头紧皱,陷入沉默。

李孟羲随后为简雍剖析起数据来。

“且看,如数目中见,勾刃离顶一尺半,格挡数目最佳。

还有,统观所有数目,勾刃过了剑身一半之后,其格挡数目加起来,不足剑身上半部格挡数目之十一。

这倒是有趣,由此可见,原来,剑器受击位置,九成是在剑身上半部分……”

“钩剑背刃,是要用于格挡,如数目中见,背刃太高太低,格挡皆差,于当中好,独于离端一尺半,独于此点,数目为顶峰。”

“虽不知此中道理如何,但,数目就是如此。”

成千上万组数据中,显示的信息,就是如此。

听李孟羲如此一讲,简雍再看向表格中密密麻麻眼花缭乱的数目,他有些看懂了。

道理如何,不知,反正,经千百人试几万乃至十几万次,试出的勾刃最佳位置,是在离顶一尺半。

这是测试的本来目的,但却有额外收获,从测试中发现一个规律,剑器受击部分,九成在上半部分剑身。

这一点规律,于实战有用,于剑技有用,于兵器锻造,也有大用。

后,再探讨其他数据,钩刃的大小一项,数据中显示,勾刃竟不是越长越好

,最长的勾刃,数据竟然很差,这出乎李孟羲的预料,他本以为,勾刃越长,拦截面会越大,结果却似乎不是如此。

李孟羲皱眉把钩剑拿过来,钩剑背面的小刃跟树枝一样,没有回环,像是一个叉。

李孟羲脑海中思索了良久,思索了在格斗中剑器碰撞的情形,想着想着,他勐然想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