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县师范,这所充满着丰富历史积淀和肩负着教育重任的学术殿堂,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解县联师,这是一个由解县、于乡、安邑、平陆、芮城、临猗、万荣等七个县份的师范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而形成的教育联合体。
它不仅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育精粹,还深刻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
原来的校址坐落在现今车盘乡薛马村的一片宁静而祥和的土地上,这个地方曾经有一个非常响亮且充满文化气息的名字——“文庙”。根据那些年长的前辈们所讲述的故事,这里在科举时代是士子们展示自己才华和学识的重要考场。
历史的尘埃在这里沉积,文化的芬芳在这里缭绕,使得这个地方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在父亲进入这所学校学习的前一年,这所学校刚刚从别处搬迁到了这里。
那个时候的“文庙”,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和扩建工程,这不仅改变了学校的面貌,也预示着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全新升级。
正在扩建中的学校,宛如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堡,它不仅充满了希望的光芒,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在学校的日常会议中,由于缺乏一个合适的礼堂,师生们不得不在露天的环境下举行集会,无论风吹雨打,他们始终坚守着。用餐时间,由于缺少一个专门的饭厅,大家只能在简陋的条件下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着简单的饭菜。
更为紧迫的是,现有的教室数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的需求,而住宿条件也显得极为艰苦。学生们有的睡在土炕上,有的则在教室的一角打地铺,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
除了全校女生被安排在西小院居住之外,整个学校竟然没有一道围墙,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保障学校的安全,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每天晚上轮流值班,看管着那些珍贵的建筑材料。
他们不仅在夜晚保持警惕,确保校园的安全,还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共同维护校园的秩序。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其中一节竟然被安排成了建校劳动,学生们在汗水中锤炼着体魄,也在劳动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每天下午的活动时间里,学校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教育模式,即“一天活动一天劳动”的模式。这种模式将劳动教育与日常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们在完成日常学习任务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扩建工作中,他们负责搬运各种建筑材料,如砖瓦、土坯等。特别是对于第二年招收的第十六班至二十一班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所使用的教室和宿舍的砖瓦、土坯等建筑材料,几乎都是由他们的学长学姐们亲手搬运而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发生了调整,解县与于乡县合并成了一个新的行政单位,即解于县,而县政府的办公地点也设在了原解县城的中心位置。在那个时期,街道还是由泥土铺成的土路,每到雨季,这些土路就会变得泥泞不堪,给居民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将所有的土路改造成为砖铺路面。这项浩大的工程自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广大机关干部和学校师生的积极参与。
他们不畏艰辛,再次拿起工具,投入到为铺路所需的砖块搬运和铺设的劳动中。尽管这项工作非常艰苦和劳累,但每当他们想到自己正在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时,心中便涌现出无限的自豪感和满足感。